地方政府过紧日子:审计揭露问题,预算约束成关键
元描述: 深入探讨地方政府过紧日子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分析审计报告中曝光的“突击花钱”、无预算支出、超标准支出等现象,揭示预算约束力不足、预算编制不科学等深层原因,并提出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健全过紧日子长效机制等建议,为地方政府有效实施过紧日子政策提供参考。
引言:
近年来,地方政府过紧日子成为一项重要政策,旨在压缩一般性支出,将更多财政资金用于民生等重点领域。然而,审计报告却频频揭露一些地方过紧日子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些问题包括“突击花钱”、无预算支出、超预算支出、超标准支出等,反映出预算约束力不足、预算编制不科学等深层原因。本文将深入探讨地方政府过紧日子落实不到位的具体表现、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为地方政府有效实施过紧日子政策提供参考。
审计报告揭露:地方政府过紧日子落实不到位
“突击花钱”:年末支出集中,预算执行失控
审计报告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突击花钱”,即每年的第四季度,尤其是12月份的财政支出占全年比重过高。例如,四川审计报告称,12个单位通过超合同进度付款等方式年底突击花钱约989万元;海南审计报告指出,4个部门年底突击充值加油卡或提前支付项目费用约51万元。
无预算、超预算、超标准支出:预算约束形同虚设
审计报告还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无预算、超预算、超标准支出问题,反映出预算约束力不足。例如,内蒙古审计报告称,8个部门无预算、超预算、扩大范围支出约9457万元。5个部门培训费支出不合规约761万元;山东审计报告指出,12家单位无预算、超预算支出会议培训费约331万元;湖北审计报告称,14个部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平台建设、办公费等约5531万元。
“三公”经费胡支乱花:预算管理漏洞百出
审计署也指出,一些单位存在“三公”经费胡支乱花等情况。1 个部门和 9 家所属单位违规列支“三公”经费、修建楼堂馆所等7.49亿元。
违规发放津补贴:预算管理缺乏透明度
一些地方政府“过紧日子”意识不强,有的甚至违规发放津补贴。例如,安徽审计报告指出,3个部门和15家所属单位违规发放津补贴约311万元。
地方政府过紧日子落实不到位的深层原因
预算的法律约束力不足:缺乏有效监管机制
专家指出,上述问题年年审,年年有,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之一,是预算的法律约束性较弱。政府预算一经立法通过,就是法律,对政府的收支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审计发现的很多问题,诸如无预算、超预算或超范围、超标准列支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及其他支出,违规发放津补贴,挪用项目资金用于基本支出等,都是严重违反预算的行为。
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审批滞后,项目执行时间延误
中国预算年度与自然年度一致,但预算审批往往滞后,使得项目预算尤其是基建项目执行时间滞后,有的甚至拖到年底。另外,中央(上级)政府转移支付不能在预算编制之前完全下达也造成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预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从而导致年底突击花钱、提前列支费用、超合同进度付款等预算执行中的不合规现象。
主观上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过高,资金使用效率低
一些地方政府主观上预算编制不科学,申请了超出资金实际需求可能的“大预算”,年度花不出去又怕被收回,也会导致“突击花钱”。
解决地方政府过紧日子落实不到位问题的关键措施
强化预算执行监督:严格执行《预算法》,建立问责机制
专家建议,严格执行《预算法》和每年的预算,对违反预算和预算法的行为,应有相应的追责和处罚措施。另外还要加大预算公开力度,公开项目预算,接受社会监督。
健全过紧日子常态长效机制:建立评估机制,与预算安排挂钩
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加强过紧日子监管,强调健全过紧日子常态长效机制。例如,今年苏州出台新规,要求高铁沿线公务出行原则上不安排公务用车和租车保障,公务接待安排在机关食堂的,原则上提供同餐次职工餐菜品。公务用车使用年限未达到10年和行驶里程未达到10万公里原则上不予更新。
云南近期出台《云南省省级部门过紧日子评估办法》,通过设置20项具体指标,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当地过紧日子评估工作“一竿子插到底”,评估结果将与预算安排挂钩,推动各部门把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落实到位。
加强预算管理培训:提升预算管理人员专业技能
加强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对预算管理的理解和执行能力,避免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疏漏和错误。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过紧日子的认识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过紧日子的认识,增强公众对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过紧日子不是“捂紧钱包”,而是“大钱大方,小钱小气”
过紧日子并非刻意追求相关支出极限压减,经过多年压减,客观上一些支出压减空间越来越小。长期、过低的“三公”经费也会带来某些负向性影响,同时需要客观、求是地考量,坚持依法理财、依法行政。
专家指出,无效政府投资类支出压减空间较大,而且制止这类项目盲目上马,节约的财政资金规模很大,这才是过紧日子需要关注的焦点。
常见问题解答
Q1:地方政府过紧日子落实不到位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A1: 地方政府过紧日子落实不到位会造成财政资金浪费,影响政府公共服务质量,降低政府公信力,最终损害人民利益。
Q2:如何判断地方政府是否真正落实了过紧日子政策?
A2: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看政府支出是否真正压缩了,尤其是“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二是看政府资金是否真正用于民生等重点领域,并取得了实效;三是看政府部门是否建立了有效的预算管理和监督机制,防止预算执行中的违规行为。
Q3:地方政府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过紧日子政策?
A3: 地方政府需要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预算法》,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加大预算公开力度,并建立过紧日子常态长效机制,定期评估和监督政策执行情况。
Q4:过紧日子政策应该如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A4: 过紧日子政策不是要一味压缩支出,而是要合理控制,避免影响经济发展。政府需要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支出结构,将资金更多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领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Q5:地方政府过紧日子政策在未来应该如何发展?
A5: 未来地方政府过紧日子政策应该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执行监督机制,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将过紧日子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Q6:地方政府过紧日子政策对社会有何意义?
A6: 地方政府过紧日子政策有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将更多财政资金用于民生等重点领域,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总结
地方政府过紧日子是一项重要的政策,但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健全过紧日子常态长效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政府需要从制度建设、监督机制、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入手,真正将过紧日子落到实处,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社会公众也要积极参与监督,共同推动过紧日子政策的有效实施。
